Wednesday, May 09,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9)

五、 政府應充分信任並善用專家學者知識與技術,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適度調整台灣河川治理之思維與策略,確立務實可行的水利政策。

推動河川日的目的,主要是喚起民眾對於河川環境保護的意識,並藉由河川日活動的外溢效果是可以帶給民眾生活品質提升與生存獲得安全保障的價值。最重要的是,當地居民成為河川最佳守護角色時,未來民眾的意見一定會主導政策的轉變。因此,世界河川日不但是建立世界公民意識的教育場域,也是建立民眾「全球視野」與「社會關懷」的體現。然而,產官學各界對於河川治理的理念與策略,其看法不一,見解殊異,如何統合?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充分信任並善用專家學者知識與技術,考量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進而適度調整台灣河川治理的策略,並透過理性的辯證,才能確立務實可行的治河政策。

伍、結語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上篇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經」下篇第七十八章】

三千年前中國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概念,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智慧,在21世紀人類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嚴酷挑戰下,仍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學習應用,同時也提醒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榮之道。而世界河川日的推動,正是我們回歸基本面,師法自然,提供解決河川水環境問題的最佳契機。

Labels:

Tuesday, May 08,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8)

三、 整合民間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力量,提供誘因並鼓勵民眾參與當地河川日的相關活動,培養社會健全的公民意識。

成功的社會運動,大多都是透過民間團體組織運作發展而來的,因此堅持「民間為主,政府為輔」、「民間主導,政府協助」的運作原則,掌握由下而上,由點而線,由線而面,才能匯聚深度的公民意識,發揮廣大社會群眾的力量,促成一項成功的社會運動。2006年政府首度推動創立台灣河川日,主辦單位即邀請淡水河守護聯盟、東港溪保護協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社團法人看守台灣協會、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等民間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事實上,台灣民間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具有極大動員能力及社會影響力,譬如「消費者保護運動」、「拒吸二手煙」及「垃圾分類(資源回收)」都是由民間組織推展成功的社會運動典範。然而,比對日本及加拿大先進國家河川日的經驗,我們認為需要更進一步深化在地經營的行動,唯有喚醒民眾對於歷史、文化、自然的情感,激發對於河川水環境感動的力量,結合在地民眾主動參與當地的河川水域環境保護行動,河川日的意義與價值才會與民眾的生活與生存充分連結。例如台北永和社區大學在2005年開始為「景美溪」、「淡水河」辦理生日活動;苗栗南庄地區社區發展協會推動蓬萊溪護溪行動;彰化地區的地方文史工作者積極推動的「地誌學」,為當地撰寫「村史」;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溪保育高身鲴魚的護溪成果;台南社區大學守護河川的志工長期監測二仁溪、鹽水溪的守護行動;高雄市野鳥學會、國立中山大學及台灣溼地保護聯盟共同監測維護的高屏溪右岸人工濕地等案例,在在顯示唯有整合民間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的介面與力量,並由政府提供誘因,鼓勵民眾參與當地河川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活動,愛河護川才有可能成為全民的社會運動,進而培養健全的公民意識。

四、 以社會公益及企業責任的角度切入,政府與民間應共同推動河川日,並與世界河川日之相關國際組織互動,擴大國際合作交流。

事實上,河川日只是促成愛河護川的手段,不是河川日活動的最終目的。但河川日如果沒有基層民眾及各社會團體的廣泛參與,絕對不可能成功,我們認為若能以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切入,透過公益的精神號召民間企業單位參與,必能擴大河川日的廣度,並提高活動的意義與深度。所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進入二十一世紀,企業社會責任已呈現新的面貌;企業一方面要創造經濟價值,為股東和投資人賺取利潤;另一方面,企業要創造社會價值,不僅是依法納稅與做好環保,維護勞工權益,熱心慈善公益和社區參與。例如台灣的統一企業7-ELEVEN、星巴克咖啡、中華電信及台積電等等,長期贊助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及環保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建議未來推動世界河川日在引導政府與民間應共同推動河川日時,除了應營造企業參與活動的空間,充分運用社會企業的資源之外,亦應積極與國內外民間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協調聯繫,並與世界河川日之相關國際組織互動,擴大國際合作交流,互相觀摩學習、交換經驗,同時讓世界瞭解台灣對於河川水環境保護的努力,進一步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使台灣成為世界河川日的國際櫥窗。

Labels:

Monday, May 07,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7)

肆、建議未來台灣對於世界河川日的作法

經濟部水利署在2006年起仿效加拿大河川日的作法,推動創立「台灣河川日」後,引起社會各界對於河川日活動的迴響,吾人可以參考加拿大河川日發展經驗,並整合各界意見,嘗試研擬未來台灣對於世界河川日的幾點作法如下:

一、 就環境永續發展的觀點,建議政府應結合跨部會資源,加強宣導世界河川日及台灣河川日的理念,全面推展愛護河川的全民運動。

以台灣現行政府組織架構而言,一條河川上、中、下游管轄治理權責涉及的機關單位,包括營建署(國家公園管理處)、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環保署、經濟部(水利署)及地方縣市政府等,縱向執行及橫向協調,權責龐雜,水利業務在政府組織架構尚未完成整合之前,建議政府應結合跨部會資源,持續推動世界河川日及台灣河川日,並配合每年世界水資源日、環境日、地球日等,加強宣導河川日的理念,全面推展愛護河川的全民運動。此外,民眾對於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有賴於向下紮根的基礎教育,因此對於河川日理念的推廣,亦需要教育單位共同配合,始能發揮綜效。

二、 廣開政府與民間公私部門間溝通管道,以伙伴關係建立良性的對話機制與意見交流平台,凝聚河川日的共識。

依據公私部門合作政策科學的原則,透過公私部門的協調整合,建立政府與民間的伙伴關係,可以公聽會、座談會、河川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方式進行雙向交流,能暢通政府與民間公私部門間溝通管道,並以伙伴關係建立良性的對話機制與意見交流平台,除了監督制衡的功能外,亦能營造公私部門互信機制,同時凝聚對於愛護河川的共識,肯定河川日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共同合作推動河川日。例如長期關懷河川環保、推廣愛護河川觀念的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護小組)對於政府1410億元治水預算的監督機制,就是很好的範例。

Labels:

Sunday, May 06,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6)

三、 各界對於世界河川日及台灣河川日的看法與檢討

(一) 摘錄【河川日的省思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秘書長 崔愫欣】

『河川日的精神是什麼?我們從加拿大經驗得知的,應該不是嘉年華,更不是政令宣導的機會,河川日創始人馬克‧安吉洛(Mark Angelo)說舉辦河川日是為了慶祝河川帶給人的價值,重要的是當地居民是守護河川最好的角色,未來民眾的意見一定會主導政策的轉變,這應是台灣民間組織應該深自期許的角色。而台灣的學術界能扮演什麼角色?加拿大每年發表10大污染廠商的名單,給廠商施加改進的動力,我們期許學界未來能幫助沒有研究資源的民間組織,合作提供確實的調查資料來公佈台灣的污染源。

除了工業廢水污染外,河川污染的另一問題是生活污水,美國在1972年訂定了「水質淨化法」,依法編列預算,投入了3,000-4,000億美金來興建污水處理設備,避免行政機關因為下水道工程政績不明顯而怠慢的缺陷,要向國外取經也應該找對方向,台灣需要仿效的應該是先進國家的政府與法令是如何貫徹執行,而非河川日、無車日之類的環保節慶,當節慶每年舉辦,河川卻依然污染,空氣卻一樣糟糕時,這些由政府主辦的節慶就像失去靈魂的道具!當政府把心力花在呼籲民眾愛河護河時,民眾想反問的是,政府的角色是什麼?』

(二) 摘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基隆河守護網 環保運動的組織與推廣--河川日創辦者 Mark Agelo 的演講】

加拿大河川日的創辦人馬克‧安吉洛博士(Dr. Mark Angelo)及成立世界水質監測日的創始人-美國Roberta Savage 女士應邀來台參加2006年9月24日由水利署在宜蘭冬山河所舉辦的世界河川日在台灣活動,在一場與台灣河川保育的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們展開一場對話和交流會談摘要:
『馬克‧安吉洛(Mark Angelo) 對於環保運動的擴展特別強調了三件事:其一是當地社群的行動最具影響力;其次是儘量的結盟,不要無謂的排斥政府或者企業;最後是要增進公眾對問題的真正了解,對於媒體要有專業的態度,不要老是提供過當而具有恐嚇性的訊息。而Savage 則強調法制完整性的重要,舉出1972年美國的水質清淨法(Clean Water Act)通過後,政府在法律規定下,花費了3,000至4,000億美元興建下水道工程,透過法規的強制性,可以避免行政當局因為下水道工程的政績不明顯而怠慢的缺陷。順著這個問題,會中也討論到非法傾倒的問題,體認到除了法規嚴謹外,也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法規的執行,否則容易流於空談。馬克‧安吉洛提到加拿大每年發表十大污染廠商的名單,對於廠商也形成很大的壓力。另外對於台灣人口稠密所造成的環境壓力也有所討論,馬克‧安吉洛強調在面對人口稠密的場景,改變不可能一蹴可幾,要有計畫的長期進行。

台灣的環保團體最感興趣的問題,莫過於河川日的活動何以能夠從一個小型的活動最後可以成為國際性的運動,河川活動又如何要自一天的活動中持續其效果。對此問題 Angello 反而強調在地性的重要,他認為成功的關鍵是他們引發了加拿大各大小河川都自發舉辦河川日,最後使得各級政府也紛紛投入。由於在地的活動真正的建立了價值,之後國際化的推廣也才有可能,而活動的持續性也才能夠建立。在另一方面,活動的宣傳,對於協力廠商和參與團體的表揚也都不能忽略。』

(三) 摘錄【荒野心情筆記之九十五 世界河川日 荒野宜蘭分會會長 陳清枝】

『由水利署舉辦的第一屆台灣河川日,今天隆重在宜蘭冬山河傳藝中心舉開研討大會,來自加拿大美國專家和各地河川局代表,NGO團體和學術團體,一起為台灣河川整治,而共同祈願祝福,希望因為大家的努力,讓河川回復到過去的清澈、魚蝦滿河,留給我們的後世子孫。
我代表荒野,從加拿大河川日發起人Dr.Mark Angelo 手中接過水利署的表揚獎盃,感謝荒野對台灣河川日活動的貢獻和參與。接著是一些成果的發表和專題演講。
我所疑惑的是:活動是舉辦過了,台灣也成為亞洲除了日本韓國以外,少數有河川日的國家,表示我們重視河川污染問題。但河川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嗎?正如林淑英理事長在報告中所放映的幻燈片,不是台灣每條河流都像冬山河、宜蘭河那樣乾淨,南部每條溪流都已成仙草河、油畫溪。
所以要努力的空間仍然很大,不是請幾個國外專家,開幾場研討會,辦個我愛河川嘉年華會,河流就會乾淨。以宜蘭來說,大河的整治是成功了,但卻有數百條灌溉用的農田溝渠,在農田水利會的德政中,水泥化了。
宜蘭分會繼三年前搶救數百棵百年穗花棋盤腳之後,上個月又由邱錦和副會長率領慈懷園學生,搶救三百多棵的風箱樹,只因為水利會要整治溝渠,將土堤改成水泥溝,大開世界潮流的倒流。』

(四) 摘錄【河川日談海岸 荒野宜蘭分會會長 陳清枝】

『水利署昨天宣布「台灣河川日」活動起跑!水利署長還與國內多個環保團體代表共同簽署「愛護河川宣言」,令筆者感慨良多。
歐美先進國家,近年相繼把過去用水泥施工的工程打掉,恢復原來自然的景觀。以韓國首爾為例,為了恢復市區原來河川的面貌,拆除高架橋,岸邊堤防,改用親水自然材質,建立一條有生命、乾淨的河流。連中國大陸都開始將過去與河爭地的溪床農田拆除,還地於河,減少每年因水災所造成的損失。
台灣總算跟上了。但是營建署根據人造衛星監測攝影發現,台灣因為人為施工、破壞,已將全台五十一%的海岸線破壞殆盡。不僅溪流無法下去戲水,連海岸都被重重水泥和消波塊包圍,真正將成為「台灣堡島」。像東北角平均三四公里就有一座碼頭,但很多卻是閒置浪費,還破壞了海岸資源,讓海邊動植物滅絕。
本島如此,離島更是嚴重。因此,營建署正進行「海岸復育及景觀改善工程」,今年以基隆和平島、高雄西子灣等五處為主,要恢復被不當施工破壞的海岸景觀。
美國政府已宣示「溼地零損失」政策,台灣除了溼地的保護外,更應該加強「海岸零損失」政策的執行,加速自然海岸的恢復,嚴格把關不必要的海岸設施和建設。』

Labels:

Saturday, May 05,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5)

參、目前台灣配合世界河川日活動的作法

一、 政府推動創立台灣河川日(Taiwan Rivers Day ,TRD),與世界河川日接軌

今日河川水環境問題,是目前台灣刻不容緩的課題。愛河護川,珍惜水源,人人有責,應該獲得社會的高度重視,並勝過對於政治議題的關注。欣見政府單位(經濟部水利署)基於深度的文化思維(deep thought)、全球視野觀點(global view)及在地經營行動(local through),並呼應世界潮流,已於2006年創立台灣河川日,進行台灣河川日一系列的活動,包括河川日LOGO票選及徵選、活動標語、海報、網頁設計、短文感言徵文比賽,水與文化專題講座、河畔嘉年華及國際論壇研討會。同時於2006年9月24日在宜蘭冬山河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世界河川日在台灣」活動,邀請加拿大河川日創始人Dr.Mark Angelo專題演講,傳承加拿大河川日的精神,呼籲各界愛河護川、珍惜水資源,宣示台灣守護河川與世界河川日接軌,進一步與先進國家河川日的經驗進行交流,讓世界瞭解台灣對於河川水環境保護的努力,進而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二、 喚醒河川水環境保護意識,啟動愛護河川全民運動

我們都瞭解,目前台灣面臨水文環境的三大挑戰:水太多的淹水災害、水太少的枯旱問題及水太髒的環境污染,而這些議題都與河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河川不僅提供地表水,也是補注地下水的重要來源,不但是生態環境及調節氣候最重要指標,而且是大地的血脈,自然的母親。事實上,鄰近的日本早在1996年,國土交通省便指定每年的7月7日為全國河川日(川 日),藉以推廣及養成國民愛護河川之意識。我們有必要推動屬於我們的「台灣河川日」(例如暫定6月6日為台灣河川日,6月第一週台灣河川週、6月為台灣河川愛護月;或結合台灣民間信仰習俗具有本土特色的水官生日,每年農曆10月15日為台灣河川日),並透過河川日系列活動讓民眾共同省思水與文化的淵源,並重建人與河川的和諧關係。期望台灣河川日的愛護河川活動,喚醒河川水環境保護意識,能繼「拒抽二手煙」及「垃圾分類」兩大全民社會運動之後,成為第三個全民的社會運動。學習如何尊重河川,就如同尊重你自己的母親一般。為水而戰,守護河川,大家一起來,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Labels:

Friday, May 04,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4)

三、 台灣河川困境:現階段河川環境與水患問題及其挑戰

(一) 淹水與缺水同時發生:水太多的淹水災害及水太少枯旱問題
部分水庫上游集水區因地震、農業、觀光等因素造成土石坍塌,土壤涵養能力降低,在豪大雨侵襲下,泥沙大量沖刷流入水庫,使原水濁度激增,影響自來水廠之處理能力,致使供水中斷。這種淹水與缺水並生的問題在石門水庫、高屏溪攔河堰等河川上游幾已成為常態。特別是,自2005年艾莉颱風開始,石門水庫原水濁度因豪大雨飆高,造成桃園地區的停水,一再考驗水利單位的危機處理能力,更是現階段治水策略的重大挑戰。

(二) 地層下陷導致排水功能失靈
西南沿海地區因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地鹽化,地面低於海平面,使得排水困難。近年來幾次颱風都造成大面積且長時間的淹水,不論是雲林台西、口湖,嘉義東石等地,受害面積及災情至廣至深。鑒於地層下陷亟難單獨以水利工程措施解決,需配合土地整體規劃及產業發展政策等,唯有借助結合工程與非工程的綜合治水措施,方能克服。

(三) 氣候變遷與921大地震引致的水文環境改變
台灣位處東亞季風帶,氣候變遷使得暴風雨頻率激增、颱風數目變化劇烈,變異劇烈的水文條件使水資源供應及防洪保護風險增加。而921地震後,中部地區主要河川如大安溪、大甲溪、烏溪等,水文、水理也產生極大變化,由於土地大規模的崩塌以及潛在滑動坡面,流域沿岸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尤其是大甲溪流域沿岸,土石流加上洪水肆虐,災情慘重。是以如何降低防洪及給水系統的風險,實為水利單位面臨之重大課題。

(四) 河川水質污染及生態環境破壞:水太髒的環境污染
過去由於部分民眾及企業之道德心不足,台灣河川已由早期人們賴以生存的維生角色,而淪為廢水及垃圾最終之棄置場所,部分工業、農業及畜牧廢水的排放,違法傾倒廢棄物,加上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偏低,透過河川或區域排水流入河川,導致河川水質的污染。另外,不當的開發行為及盜濫採砂石行為,加以上游集水區水土保持未盡完善,歷年來颱風洪水沖刷嚴重,引發中下游土石淤積,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有賴我們儘速以適當的整體環境營造策略及手段加以處理。

(五) 河川治理須兼具安全、生態保育和景觀
現代水域環境的營造,必須考量民眾的需求,兼具安全、生態保育和景觀,以打造親水的環境為目的。因此,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無虞下,採用生態工法將逐漸成為共識。運用推動流域整體規劃、兼顧防洪、生態保護和景觀美化,其思維與作法上都與過去傳統整治不同,對水利單位的挑戰性亦大為增加。

Labels:

Thursday, May 03,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3)

二、 現況問題探討: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暖化危機下亞洲河流系統的崩潰

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因全球氣候變遷與暖化導致河川環境變化所引發的水的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與挑戰。據統計,全世界人口有62億5786萬人,有12億2033萬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有24億1016萬人生活在沒有衛生下水道設備環境中,每年有500萬至700萬人死於與水相關的疾病,其中五歲以下小孩人數超過220萬人。2000年,全世有20%的人口,30個國家面臨缺水的問題,但是到了2025年,將有30%,23億人口,50個家面臨缺水的問題。聯合國資料顯示,1920至1940年,平均每年颱風3.5件,1944年至1980年,每年平均5.5件,2000年至2001年每年颱風件數增加至13件。1971至1995年,洪水影響15億人,平均每年受影響人數達一億人。總共有31萬人因此而喪生。平每一場主要洪水,都會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以及10億美元以上損失。河川水環境的問題已經是全球性的課題。

我們都知道,水資源對於永續發展是件相當重要的事,包括環境的完善、消減貧窮與饑餓的發生,而且水對人類的健康與福祉是不可或缺的。每年地球上有十億多人幾乎沒有選擇只能依靠具有潛在的危害的水源。2003年12月聯合國總會第58屆會議同意並宣佈2005~2015年為國際行動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Action),主題為「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而且通過制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目的在喚醒人們對水資源保護的重視,而今(2007)年的主題是「應對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然而,就在世界水資源日這一天,國際性的環境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佈了題為《世界面臨最嚴重危險的十條河流》的報告。很遺憾的,十條河流中有五條位於亞洲:長江、湄公河、薩爾溫江、恆河和印度河。其他五條河流則是:歐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多河,北美洲的格蘭德河,非洲的尼羅河和維多利亞湖,澳大利亞的墨累河及其支流達令河。WWF提出的警告可說是相當嚴厲:「我們正在說的是河流系統的全面崩潰。它們遭受了嚴重的污染,過度的抽取,被眾多大壩腰斬,它們已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河流」,「人類面臨的這個挑戰,其嚴重性不亞於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後果」。該團體還正確地指出,河流系統生態惡化的原因是過度開發。說的更徹底一點,河川的危機反映了當前整個政治經濟體制的結構性弊病:為了資本的積累、利潤的攫取,水成了「資源」,成了掠奪的對象;也為了同樣的理由,水成為蹧蹋、污染的對象。

上述亞洲這五條河流分別流經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急欲仿效西方資本主義成長模式的兩個新興大國,從而承受著開發的苦果。在世界的主要大河中,長江承載的水壩水量最多,擬議中或建設中的水壩高達46座。同時作為經濟崛起象徵的工廠、礦山甚至醫院的廢棄物,都大量排放、淤積在河床上。在中國西南,巨大的水電工程正威脅整個薩爾溫江和湄公河流域的生態與民眾生存。至於印度的恆河流域,則是遭使用大量重金屬的皮革加工業嚴重污染,每天還有10億升未經處理的廢水傾瀉其中。河川作為人類使用地面水的重要來源,絕對是目前最值得重視及保護的對象。

Labels:

Wednesday, May 02,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2)

貳、從幾個觀點談世界河川日的理念

一、 歷史文明檢視:【水與文化】淵源流長,【人與河川】密不可分

回溯歷史,許多古老的文明都是從一條河流開始,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人類的群居形成聚落,乃至於都市的發展,絕大多數與河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文明與文化」的觀點而言,歷史文明萌芽源自河川流域文化,舉凡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倫兩河流域、印度恆河流域及中國黃河流域,人類文明乃起源於河川。事實上,文化就是生活。沒有水,就沒有河川;沒有河川,就沒有文明;沒有文明,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人類!我們更可以確切地說:「沒有水,就沒有未來(No water, no future.)」。

由都市發展的脈絡來說,世界各國聞名的大都市大多以河口、港灣或水岸為發展的起點,遠自歐洲英國倫敦泰晤士河、法國巴黎賽納河、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義大利威尼斯、美國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近在亞洲的上海、東京、香港,水岸是都市發展的軸心。以台灣來說,從台灣早期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港埠風華,台南安平港、彰化鹿港、台北淡水河艋舺及大稻埕,伴隨港埠開拓而演變的都市發展史,都離不開河川與港口,在都市文明發展過程中,河港的功能是關鍵的角色。

以台灣產業發展的過程來看,從台北塯公圳(現在新生南路)、桃園大圳、台中葫蘆墩圳、彰化八寶圳、嘉南大圳、屏東曹公圳、台東卑南大圳等等灌溉圳路的開發,到現代水庫、攔河堰及聯通管路等水資源供應設施的興建,在在顯示人與河川、水與文化(明)、都市及產業演變等人類文化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基此,不論從哪個觀點來看,都足以說明了水與文化深遠而濃厚的淵源。

從世代傳承的歷史責任來說,水關係人類的生活與生存。據聯合國調查,水資源有限,若不好好保護、使用,本世紀將有500萬人因水死亡,而且會因搶水而引發戰爭。台灣雖然雨量多,但地形陡峭,河川流速快,儲水不易,而且雨季分散,加上建河堤等與水爭地等,使河川永續發展備受關切。

遠在一、二十年前,台灣大部分居住鄉村的人們,多數都有河川為伴的童年時代,河川可以說是我們童年生活中的好朋友、玩伴。可惜的是,近二十年來,台灣河川因過度開發整治、或水域受到嚴重污染,造成水環境惡化、河川生態遭到空前之威脅與破壞,在沒有審慎規劃之下,都市急速發展,不但嚴重污染了河川,更為了保護河岸兩側高度集中的人口,河堤不斷的加長加高,等於在人與河流中間砌了一道高牆,當我們在生活中看不到河,久而久之,我們也忘掉了我們身邊那條滋養我們生命的河。

台灣河川「河去河從」?土地人民「何去何從」?站在河川水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的觀點,我們應該深切地思考如何愛河護川,以具體的行動維護與復育河川水域既有之生態環境與生命力,檢視並重建人與河川和諧之關係,還給河川美麗原貌,留給我們子孫潔淨的大地,讓我們重新看見一條有生命、有活力的希望之河。為了「世代公平」,將潔淨的河川交給下一代,是我們這一個世代的使命與責任。

Labels:

Tuesday, May 01, 2007

世界河川日的理念與作法(1)

壹、世界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 WRD)的由來

河川日(Rivers Day)最早源起於1980年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地方性河川保育活動,一開始是由民間團體戶外休閒協會的志工組織在湯普森河(Thompson River)安排淨河活動,初期只是淨灘、關心水族生態,由於參與活動者快速增加,漸漸擴大到周邊的城市,舉辦河川嘉年華會、音樂季等活動,形成如「水上嘉年華」般的熱鬧集會,每年吸引上萬人參與。由於此一河川保護活動受到肯定,在河川日創始人馬克‧安吉洛(Mark Angelo)積極推動下,後來將每年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訂為河川日,再逐漸推廣到加拿大各地。2003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正式認可河川日為全國性的活動,並成為加拿大河川日(Canadian Rivers Day),據統計2005年就有十萬人透過逾百個社區團體來直接參與河川日活動,聯合國也師法加拿大卑詩省河川日的精神,於2005年6月29日宣布開始推廣全球河川日的理念,將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週日訂為「世界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共同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生態的活動紀念日。由此觀之,世界河川日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由民間自發、從下到上、由小到大,成功地影響國家甚至世界的公共參與的典範!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