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2012「還我有魚的溪流」運動

2012「還我有魚的溪流」運動暨總統候選人簽署承諾計畫(論述)


活動聯署網路頁面: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91114045800


運動宣言

溪流有魚是天經地義的事,溪流沒有魚就不堪稱之為溪流。

可是多年來,我們的家鄉有許多溪流已經失去了這種上天的恩賜。

30多年前,我們走到居家附近的溪流,釣魚、戲水、看魚兒悠遊、聽蟲鳴鳥叫,和大自然一起呼吸,真是快活愜意。

那時候,大肚魚、牛屎鯽、鯽魚、鯉魚隨處可見,溪哥也是台灣溪流不可缺少的指標魚,甚至我們可以就在田邊的溝渠裡抓泥鰍和狗甘仔,多麼美妙的時光啊!




我們認為:


這樣的美好經驗需要傳承;

潔淨的土地要完整的移交給下一代。

我們認為:

溪流看不到魚,是環保之恥,是政府無能的標誌;

溪流看不到魚,更是人類心靈蒙塵的印記。

所以我們發起這項「還我有魚的溪流」運動

讓我們來雪恥,讓我們來進行心靈的淨化!

直到我們在平地溪流的每一處河段看到「魚」,以至「鯽魚」,甚至「溪哥」為止。


我們的行動


短程目標:連署、社團串聯、組織、規劃

中程目標

我們認為國家領導人有義務領導全民早日達成這項溪流正義的要求

因此我們推動:2012總統大選前,各黨派的總統簽署運動承諾書

請每位總統候選人都來許

2015年,台灣的溪流每一處河段都可以看到魚

2020年,台灣的溪流每一處河段都可以看到原本應有的原生魚類

2025年,台灣的溪流全面減少或消弭外來種魚類的願景;並在當選後以具體行動實踐這項承諾。


遠程目標:選後持續對話、合作、監督


目前溪流各類魚種消失的主要原因如下

溪流被水泥化了:人類為了儲水灌溉興築水壩、水堰,以及為了避免水患所做的整治工程,把河岸用水泥築起護坡,有些甚至連河床也打成混凝土,破壞了魚兒的棲地。

溪流被汙染了:工業進駐及人口都市化後,溪流被事業廢水及家庭污水污染,造成魚兒根本無法生存。


問題分析


現 象:

• 時至今日,水利單位仍以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防止水流滲漏為由,持續以水泥固化河岸。

• 目前灌與排混亂不分。臺灣地區的水源主要來自河川,嚴重污染的河川喪失供水功能而淪為排水溝,並且直接威脅飲用水、灌溉用水及養殖用水的水質,造成飲用水匱乏及農作物、養殖漁業的嚴重損失。(因為目測無法分辨農作物是否遭受汙染,因而忽視國民健康、損及農漁民權益)

• 灌排未分離,農民心裡有數,許多農民不願吃自己種的作物,但這些作物還是隨著產銷系統流到市面,荼毒的是全國百姓。

• 現有水質檢測標準太低或是根本未列入相關汙染物檢測,造成工業廢水無法讓魚兒存活,甚至像友達、華映的廢水看起來很清澈,卻毒性嚴重,水裡可說完全看不到生物。

• 水汙染防治法未實施底泥檢測,造成廠商只要躲過短暫的排放期稽查,就可安然無事。

• 不少工廠蓋在溪流旁,把溪流當排廢溝。

• 閒置工業區很多,政府卻未輔導散落溪畔的工廠遷廠,以至於溪流長期遭到汙染。此外,許多溪畔廠商也表示他們很想進工業區,但是工業區不歡迎他們。

• 工業區汙水處理不符規定,就排到溪流裡,卻未見有效稽查管理。

• 非工業區業者規避稽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手法如:間歇排、看天候排、繞排、暗管排、倒灌入深水井、機動式廢水車等。

• 環保單位缺失:推託人力不足、通報後處理無法對症下藥、未能做持續及有效的稽查、與業者有曖昧關係、看主管威信做事、通報系統淪為應付作業。資訊未能公開(電話通報未主動告知案件編號,以致報案者無從得知裁罰結果、未公布年度汙染裁罰清單)。

• 汙染源多為少數慣犯,顯示背後有官商利益糾結或黑道撐腰。

• 民間參與應該是在補行政體系之不足,但認真負責的河川巡守隊卻常感公權力未能有效支援,而心生倦意。

• 因有心而通報的民眾,在得不到具體有效的成果回報後,也對公權力失去信心,轉成對公義冷漠。

• 民間擔任第一線通報與業者為敵

• 官方稽查進退失據

• 企業置身事外與官民玩捉迷藏造成公害文化

• 公害文化習染成風,造成公義不彰,遺禍子孫:民眾因擔心被報復,不敢反映汙染事件以免得罪業者;業者在面對汙染事件時,也常以「黑、金」模式化解風波,廠商、官員、民代、黑道間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讓汙染問題變得更複雜、更難清理。



解決方案

• 水利單位整治溪流或灌溉系統,應以生態工法施作,友善自然生態。

• 徹底執行灌排分離,立法嚴加管理。

• 積極進行下水道分流工程(訂出時間表,加速下水道的興建。)

• 檢討並修改現行法令不周延處(包含監測標準提高、「底泥檢測」項目列入法規)。

• 鼓勵、輔導河岸零星廠商到閒置工業區,或集中管理設專區。(修改工業區土地使用辦法)

• 提高水價,鼓勵廠商做廢水回收,減輕溪流負擔。

• 為業者生存計,給廠商輔導期、改善期,訂出改善或遷廠時間表。

• 訂定以魚種為認定標準的簡易判別機制,當溪流裡未能出現應有的魚種,政府與企業就應承擔責任並限期改善,才能免除過去官商勾結、推諉的弊病。

• 官民合力:民間協助調查溪流段的魚種,企業自組河川巡守隊,官方執行限期改善計畫。

• 建立跨部會的整合機構,做到決策透明、資訊公開、公民參與的機制。

執行方法

選前

連署、社團串聯、組織規劃

總統候選人若認同,則辦理簽約儀式,落實選後監督。

選後

民間協助通報溪流段水質狀況(各種汙染程度的溪流段),請公權力單位限期改善。

選後定期對話、檢討改進

連署單位: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環境關懷組、臺灣釣權會、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桃園縣八德社區大學、新楊平社區大學、社團法人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獅潭森林大學籌備處、公立社區大學要過半聯盟、桃園縣環境保護協會、財團法人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NGO台中市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網、苗栗河川生態保育協會、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清華大學自然保育社、台灣愛樹保育協會、都魯灣文教協會、新北市鶯歌河川巡守隊、搖籃工作室、桃園市龍岡社區發展協會、新屋鄉永興社區發展協會、觀音鄉新坡社區發展協會、楊梅市楊新藍天巡守隊、觀音鄉大堀村辦公處、觀音鄉藍埔社區發展協會、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桃澗堡工作室、桃園縣社區營造協會、廣泰成鄉土史田野研究室、台灣百合工作室、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桃園縣觀音鄉樹林社區發展協會、桃園縣客家音像紀錄學會、桃園縣吉普車救援協會、SHOW影劇團、大清盛世社區管委會、新屋鄉埔頂社區發展協會、龍潭鄉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中壢市福德里辦公處、桃園縣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協會、桃園市永福社區發展協會、第三工作室、蘆竹鄉坑子社區發展協會、信義綠鑽森林公園、文山工業區寶山自救會、港都網路電視台、桃籽園文化協會、尊重生命大聯盟、大堀溪文化協會.............

 還我有魚的溪流: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95279980531902/

大堀溪文化協會: http://www.dksi.org/

會 址:桃園縣觀音鄉新坡村1鄰10號
電 話:03-2825358 傳真:03-2825358
聯絡人:潘忠政 手機:0972117081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建國100年925河川日 經濟部邀千人「走讀濁水溪 散步西螺大橋」攜手護河川

位於濁水溪上的交通要道、曾是遠東第一長虹的西螺大橋,成為今年台灣響應世界河川日的重要舞台!由經濟部水利署主辦,與民間團體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攜手合作的【走讀濁水溪 散步西螺大橋】活動,今(25)日由經濟部部長施顏祥、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親自出席並邀請雲林、彰化等在地長期關心與守護河川的民間團體及千位來自各地的民眾一同在9月的最後一個週日「世界河川日」,以低碳、無污染的方式散步西螺大橋,為濁水溪寫生,歡度河川日,並喚起民眾提高愛護河川意識!


全球每年總有數百萬人參與在各地舉辦的「世界河川日」慶祝活動。「世界河川日」活動最早在1980年時於加拿大由民間所發起,自2006年開始經濟部水利署為響應「世界河川日」發起「台灣河川日」活動,今年特別選在中台灣最長的河川「濁水溪」,串連雲林、彰化等在地長期關心與守護河川的民間社群網絡共同辦理。

經濟部施顏祥部長表示,今年「台灣河川日」的活動選在西螺大橋辦理,是落實「世界河川日」由公部門與民間攜手守護河川,以及響應「無車日」還路於民、減碳節能的精神,別具意義。

水利署長楊偉甫也指出,為能讓西螺大橋在這天真正成為可以悠閒散步、駐留欣賞河岸風光與夕陽的「路橋」,主辦單位特別規劃「彩繪濁水溪寫生比賽」,吸引千名大小朋友參與,為濁水溪記錄、描繪美麗願景。另有「大橋市集」,邀請到數十個在地團體共同參與,包括「水水知識」、「綠色市集」、「友善地球」、「故事遊戲區」等單元,讓西螺大橋上的散步變得更多元有趣。

除了散步西螺大橋之外,活動自上午開始有四條走讀路線,從濁水溪南、北岸出發,帶領民眾分別以巴士、單車或徒步的方式「走讀」濁水溪。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周聖心執行長則認為,這有別於大家習慣從書本「閱讀」認識台灣環境的方式,唯有真正的走在河畔、走入土地,才能真正深刻的認識一條河川的人文歷史、產業生活、自然生態、環境變遷等多元風貌,也才能真正落實河川日的理念及提昇民眾愛護河川的意識。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則指出,今年活動設計「走讀」、「市集」、「寫生」、「音樂」等活動,所有表演、展示內容皆以「河川」為主軸,目的是希望讓民眾可以感受到原來河川與我們的生活這麼密切相關,可以用最直覺的繪畫、歌唱、舞蹈等方式,為無聲的河川發聲,向我們的河川表達感謝與祝福。

活動最後的高潮為以河川、環境為主題的音樂晚會,由在地詩人吳晟為晚會揭開序幕,在世界河川日當天,秋涼的月光與晚風下,用林中樂樂團、黃培育、王昭華等音樂人的歌聲及悠揚樂聲,為濁水溪及所有河川致敬!

Labels: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建國100年925河川日 經濟部邀您 「走讀濁水溪 散步西螺大橋」

今年9月25日是9月的最後一個週日,也是國際節日「世界河川日」,全球估計將有數百萬人參與在世界各地舉辦的「世界河川日」慶祝活動。經濟部也將由部長施顏祥率水利署長楊偉甫等並邀請地方如溪州鄉黃盛祿鄉長、詩人吳晟等出席,於9月25日(週日)當天在濁水溪西螺大橋舉辦【925河川日 走讀濁水溪 散步西螺大橋】活動,安排設計一系列活動,邀請民眾來共襄盛舉,一同響應。


施顏祥部長表示,「世界河川日」活動最早在1980年時由一位加拿大民間人士所發起,2003年正式被納為國家節日,2005年更由聯合國納為國際節日。2006年開始經濟部水利署為響應「世界河川日」發起「台灣河川日」活動,今年也特別委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千里步道協會攜手合作,選定中台灣最長的河川「濁水溪」,在9月25日當天串連雲林、彰化、南投等在地長期關心與守護河川的社群網絡,規劃河川日慶祝活動,帶領民眾從濁水溪南北岸以巴士、單車及徒步等不同的行進方式,透過人文歷史、產業生活、自然生態、流域變遷等多元面向親近認識河川,藉此宣傳河川日的理念及提昇民眾愛護河川的意識。

水利署長楊偉甫則表示,當天活動選在濁水溪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曾是遠東第一長虹的西螺大橋,結合「無車日」還路於民、減碳節能的概念,民眾可以悠閒散步、駐留欣賞河岸風光與夕陽,平靜地享受河邊風光,是相當難得的機會。

主辦單位水利署指出, 925河川日當日活動從早上開始,活動規劃精采豐富。在「走讀」的部份共有四條路線,北岸路線從八堡圳林先生廟出發到大城;南岸路線則從集集攔河堰到麥寮;單車路線自西螺大橋南岸出發,沿著北岸往上游騎,回程正好迎向濁水溪的夕陽;想走路的民眾還可以參加第四條路線:西螺老街巡禮,將安排專人導覽解說,行程約一個半小時。當日並舉辦寫生比賽,邀請大小朋友前來彩繪紀錄美麗家園,分為幼童組、青少年組和成年組,民眾可以找任一角落畫出自己所感受的西螺大橋,現場提供一千張圖畫紙,該署還準備了參加禮。午後三點到六點的「大橋市集」,有水水知識、綠色市集、友善地球、故事遊戲區等活動區,其中故事遊戲區還請到故事媽媽介紹媽祖魚、黃金蝙蝠的故事。逛市集的同時,橋頭廣場還有一連串以河川、河水為主題,熱情有勁的舞蹈表演、音樂演奏。寫生比賽的評選也將在黃昏時分揭曉,首獎為濁水溪獎,將可獲得折疊腳踏車一台,另外還有圖書禮卷、蠟筆…等獎項,由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親自頒獎,現場還安排有獎徵答活動,各種小禮物等著民眾來尋寶。除了水利署長外,彰化縣溪州鄉黃盛祿鄉長,以及詩人吳晟也都將與民眾一同乘著秋天的晚風,全家大小待在溪畔橋頭,伴著林中光樂團的絲竹樂聲,陪我們歌唱到月亮高昇。

千里步道http://www.tmitrail.org.tw/?p=6888

Labels:

Monday, October 04, 2010

馬凱:水哉!水哉!

【聯合報╱名人堂╱馬凱】


這真是天大的諷刺,九一九水災的洪水還沒有清除乾淨,水利署就高聲警告,十年後,台灣就要陷入「水不夠用」的困境。水到底是太多,還是太少?
其實,我們真該慶幸,與全世界許多地方相比,我們是個多水的國家,在今天全球水資源日漸短缺的大環境之中,我們何其幸運。就降雨量而言,台灣年平均將近兩千五百毫米,是世界平均的二點八倍;尤其從去年八八水災到今年九一九水災,每次都降下平均兩百年以上方得一見的大豪雨,如果年年如此,甚至每年不止一次,台灣的平均降雨量更要大幅攀升。
不過,這麼高的降雨量好像都下得不是時候,下到不該下的所在,因而台灣平均每人可用水量只有三千立方公尺,大約是世界平均三分之一。從二點八倍的降雨量到三分之一的可用水,中間相差幾乎九倍,那其中的八倍到那去了?
正是這該死的八倍,使台灣「水不夠用」,又「洪澇成災」!簡單地說,那平均每人兩萬四千立方公尺的水都沖到海裡去了。地理課本上早就告訴我們,台灣中央高而兩邊低,地形陡峭,因而雨水一落地就沖刷入海。而且由於數十年來的開發,我們努力填平許多天然湖泊、埤塘,又搶占河川用地,硬把河水擠進小溝渠裡掙扎入海,因此每當巨量的雨水一起向大海流灌,就要溢出河道、湧進被填平的低漥地帶,沖進家裡、淹沒汽車,而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這一切我們都要怪「上天不仁」!
至於在沒有洪澇的剩下的更多日子裡,我們叫不回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的珍貴雨水,只能靠那小小一部分被有限的水庫留貯的雨水,加上數億年前積蓄如今已被抽取殆盡的地下水勉強度日,因而才有「水不夠用」的近憂。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將珍貴的水資源,七成幾乎免費地供農業使用,即此仍然不足,農民還要大量抽取地下水來彌補,即使地層已然下降,住屋已在水平面之下,也在所不惜。
我們將七成的寶貴水源如此投入每年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百分之一上下的農業,眼皮都不眨一下,更進一步將剩下三成的民生與工業用水賤價出售供人揮霍浪費。就是這樣,我們才終於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十年後可能「水不夠用」的困境。
如果我們稍微仰順天意,將治水的洩洪地帶與低漥的滯洪區域禮讓給洪水,讓它可以順暢地從高山流向平地,灌滿低漥區域的無數埤塘、湖泊、滯洪池,大豪雨會從災難變成祝福。
不會逕流入海而貯滿湖埤的雨水,正足以供應缺水期間的民生、工業乃至農業用水,同時還緩緩滲入地表之下滋養萬物及補注消失中的地下水,我們每年的可用水量輕易可以加倍。
如果我們收拾起無謂揮霍的心態,好好珍惜寶貴的水源,讓一滴也不致濫用,則再過百年,當全球用水告急時,我們或許仍能安然無恙。水哉、水哉,豈足為患!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2010/09/30 聯合報】

Sunday, August 15, 2010

99河川日織百年願景系列活動


99河川日織百年願景系列活動-河川資源調查PPGIS培力工作坊


自八八風災之後,透過媒體畫面單向的強化輸入,台灣河川給民眾的印象與感受,偏重於土石流、洪水暴漲、潰堤氾濫、家園滅頂等使人避之唯恐不急的可怕狀態,讓過去缺乏認識河川環境教育的一般社會大眾,對河川原本已疏離,如今更因加深了恐懼而不願了解及親近。也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怪異,河川環境議題已成了人人必須重視的基本課題,河川的治理除了公部門投入大筆資源,其過程更需要民眾的監督與參與。在Web2.0的時代,我們該學習一種更直接、方便、資訊公開透明的管道與平台來深入了解河川議題,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來建置與累積河川資源調查資料。


本活動希望透過教導民眾學習運用PPGIS(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以及GPS衛星定位工具,進行河川流域資源調查,並將資料建置於Google Eaeth 及Google Map等網路平台,讓河川之地理位置、景觀等變化透過圖像、地圖與文字影像等整合性資料更清楚的顯現出來,同時也將河川流域之自然資源、人文故事及環境議題等一併呈現。透過將資訊整合與建置於Web2.0網路平台,將使河川議題能擴大關注、透明監督、互動式管理,也讓我們能更正確深入地了解維護河川生態的重要性,以期有更多志工共同投入守護河川的行列。


【主辦單位】經濟部水利署【執行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協辦單位】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台灣國際航電(Garmin)、新竹市科學城社大、荒野新竹分會、基隆河流域守護聯盟、新竹市政府教育處體育保健科【活動日期】 9/4(六)、9/5(日)、10/2(六) (成果發表)【活動地點】新竹市科學城社大,新竹市光復路一段512號(光武中學內)【報名方式 / 費用】全程免費。於實作期間免費借予每組一支GPS進行調查,保證金1,000元,報到現場繳交,成果發表結束歸還GPS後,全額退費。請多利用線上報名系統,或電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02-29236464*17楊小姐。【活動內容】本活動選定新竹頭前溪流域為實作場域,廣召新竹桃園地區之鄉鎮社區民眾、村里幹部、各國中小/ 高中教師及對河川文史及生態保育興趣的民眾來參加。【備註】本活動已申請新竹市教師研習時數。
實作場域-新竹頭前溪流域
日期:9/4(六)、9/5(日)、10/2(六)地點:新竹市科學城社大,新竹市光復路一段512號(光武中學內)
課程內容:
9/4(六)
10:00-11:00 認識PPGIS11:00-12:30 頭前溪的前世今生13:00-15:00 如何使用GPS<實機操作、分組教學>15:00-17:00 Google Earth基礎功能認識<點、線、面 資料載入>
9/5(日)
08:00-12:00 戶外實作:河川資源調查12:00-13:00 紀錄片觀賞:大河戀13:00-15:00 戶外探查資料上傳整理<實機操作、分組教學>15:00-17:00 Google Map網路平台介紹與實際操作
成果發表 10/2(六)
10:00-12:00【複習與進階】Google Earth與Google Map整合資料上傳與建置13:00-16:00 各組成果展現,Q&A16:00-17:00 心得分享,頒發研習證書

Saturday, March 20, 2010

從「原鄉河流與文化意涵」談莫拉克災後重建

壹、引言

【台灣原鄉河流】淵源流長,【水與文化‧人與河川】:
關係密不可分

回溯歷史,許多古老的文明都是從一條河流開始,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人類的群居形成聚落,乃至於都市的發展,絕大多數與河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文明與文化」的觀點而言,歷史文明萌芽源自河川流域文化,舉凡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倫兩河流域、印度恆河流域及中國黃河流域,人類文明乃起源於河川。事實上,文化就是生活。沒有水,就沒有河川;沒有河川,就沒有文明;沒有文明,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人類!我們更可以確切地說:「沒有水,就沒有未來(No water, no future.)」。

由都市發展的脈絡來說,世界各國聞名的大都市大多以河口、港灣或水岸為發展的起點,遠自歐洲英國倫敦泰晤士河、法國巴黎賽納河、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義大利威尼斯、美國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近在亞洲的上海、東京、香港,水岸是都市發展的軸心。以台灣來說,從台灣早期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港埠風華,台南安平港、彰化鹿港、台北淡水河艋舺及大稻埕,伴隨港埠開拓而演變的都市發展史,都離不開河川與港口,在都市文明發展過程中,河港的功能是關鍵的角色。

以台灣產業發展的過程來看,從台北塯公圳(現在新生南路)、桃園大圳、台中葫蘆墩圳、彰化八寶圳、嘉南大圳、屏東曹公圳、台東卑南大圳等等灌溉圳路的開發,到現代水庫、攔河堰及聯通管路等水資源供應設施的興建,在在顯示人與河川、水與文化(明)、都市及產業演變等人類文化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基此,不論從哪個觀點來看,都足以說明了水與文化深遠而濃厚的淵源。

再從台灣原住民河流文化的觀點而言,宜蘭二龍競渡是噶瑪蘭平埔族扒龍船競渡的習俗。平埔族人為驅鬼避邪、超渡溺斃於二龍河裡的亡魂,遂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祈求平安。這傳承近200年的扒船競渡,持續其獨特性及趣味性,更納入社區營造、文化再造的現代精神,蘊含著濃厚的原住民河流文化。以泰雅族空間概念的建構為例,多是以水系的延展作為生活領域的區分。泰雅族人稱河流為Lyung,流域為Llyung,溪流交會處稱Hbun。泰雅族人的部落,往往沿溪流遷徙發展,形成同一流域部落群。遷徙路線沿主流下到與支流交會處,常常作為該區域重要前進基地,再分頭往支流上游建立部落群,一個支流水系,就是一個Hbun群;Llyung、Hbun不但作為描述自然空間的名詞,也用來作為社會組織單位的名詞。因此,社會組織鑲嵌在水系流域的生態空間中。以跟大嵙崁溪息息相關的石門水庫集水區分屬泰雅族四個社群,自下游而上,區分為Lyung Sbtunux、Hbun Gogan、Lyung Mrqwang、Hbun Tunan四大段,就相應成為四個流域社群/部落的名字。河流不但是泰雅族人生產與生活的場域,也是孕育文化的根源。

而以蘭嶼達悟族貝灰文化為例,民國92年(2003年)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規劃策辦了「復振製作貝灰」活動,朗島部過去每年會舉行「貝灰」製作,貝灰製作的地點便是在大河流(ji rako a ayo)左側,臨海近郊的地方。ji rako a ayo是「大河流」之意,位於朗島部落右方,是由數個支流匯集而成,又稱朗島溪,號稱朗島部落第一大河。大河流最重要的功能是灌溉芋頭田。在傳統喪禮上,ji rako a ayo亦扮演驅邪納福儀式的功能,是喪禮過後個人潔淨儀式的重要河川。顯見河流在台灣原住民文化中扮演重要傳統歷史價值。
再舉兩個原鄉河流環境保護運動進一步說明:

(1)嘉義阿里山鄉-達娜依谷溪自然生態公園:位於曾文水庫上游嘉義阿里山鄉的鄒族山美社區部落,在民國84年(1995年)即成立達娜依谷溪自然生態公園,是台灣第一條由民間發起的生態保護溪。鄒族人積極努力恢復高山鯝魚原有的生態,也喚起族人、民眾「保育」的觀念。達娜伊谷保育的成效,不但保護了山美的自然資源,山美村這群腳踏實地的子民,成功的推動保溪護溪運動的最佳模範。

(2)苗栗南庄鄉-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苗栗南庄地區社區發展協會賽夏族推動蓬萊溪護溪行動,民國90年(2001年),南庄鄉公所正式公告實施封溪護魚計畫,蓬萊社區居民組織護溪巡邏隊,守護河川,使蓬萊溪的生態逐漸恢復穩定,並榮獲行政院舉辦的「魅力城鄉」的大獎「優質自然生態景觀獎」,因而聲名大噪,使蓬萊溪一躍成為南庄鄉重要的觀光景點。誠然,原住民是愛河護川的先驅者,也是保護山林環境資源的行動家。

貳、觀點

一、 【原住民族文化】意涵歷久彌新,唯學習【山水共舞‧和諧共融】的原鄉生活智慧,使原住民成為台灣國土山林水土第一線守護者,才能讓世代子孫可以擁抱台灣自然文化寶藏。

◎水利署策略與作法:

(一) 成立【台灣河川守護隊】,保護原鄉河川,保育山林水土環境,落實國土保育的在地經營行動。

(二) 持續辦理【台灣河川日(Taiwan Rivers Day)】活動,推展愛護河川全民運動,並融入原住民文化元素。

二、 【原鄉災區重建】必須師法自然,並尊重【在地經營‧土地倫理】的最高指導原則,進而重新發揚台灣原住民原鄉河流文化的價值,成為落實公民社會民主參與機制的具體實踐。

◎水利署策略與作法:

(一) 廣開政府與民間公私部門間溝通管道,以伙伴關係建立良性的對話機制與意見交流平台,凝聚各界對於莫拉克災後重建計畫的共識,以加速原住民災區重建。

(二) 整合民間環保團體及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力量,建立民主社會公民參與的機制,提供誘因並鼓勵原鄉民眾參與莫拉克災區的重建工作或自發性的社區營造行動。

(三) 信任並善用專家學者知識與技術,因應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適度調整台灣河川治理之思維與策略,確立務實可行的水利政策。

參、結論

從世代傳承的歷史責任來說,水關係人類的生活與生存。據聯合國調查,水資源有限,若不好好保護、使用,21世紀將有500萬人因水死亡,而且會因搶水而引發戰爭。台灣河川「河去河從」?土地人民「何去何從」?站在河川水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的觀點,我們應該深切地思考如何愛河護川,以具體的行動維護與復育河川水域既有之生態環境與生命力。為了「世代公平」,要將潔淨的河川交給下一代,是我們這一個世代的使命與責任。因此,從原住民族文化與山林水土和諧共融的傳統智慧啟示中,讓我們一同檢視災區重建的意義與內涵,並重建人與河川和諧之關係,還給河川美麗原貌,留給我們子孫潔淨的大地,讓我們重新看見一條有生命、有活力的希望之河。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2009台灣河川日「愛水鐵馬行」


2009台灣河川日「愛水鐵馬行」正式上路!河川大使「馬修連恩」與超馬悍將「林義傑」號召全民愛水、護川!


經濟部水利署今(19)日舉辦2009年台灣河川日活動開跑記者會,會中邀請活動代言人馬修連恩與極地冒險家林義傑共同出席,與水利署署長陳伸賢共同於愛水行動版上簽署,宣示在這嶄新的2009年水利署要號召全民共同愛上台灣美麗的河川!2009年台灣河川日將以「愛水鐵馬行」為主題,並將舉辦一系列的宣導活動,希望藉由正夯的自行車熱潮,推動與台灣河川環境教育相關的宣導活動,並策劃整年度的系列活動,包含攝影競賽、親水活動、環保音樂會等,拉近民眾與河川的距離,透過親身的體驗,讓國人更能懂得台灣河川的珍貴與美麗之處。一向關注環境保育議題的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受邀擔任2009年台灣河川日系列活動之「河川大使」,記者會上馬修連恩分享了身為一位外國人的他,看到台灣河川是如此壯闊、美麗時的感動心情,並現場播放馬修歷年來遊歷台灣河川的紀錄片,透過影像與馬修連恩的講解,讓台灣河川的美貌歷歷在目,也深深地表達出馬修連恩對台灣河川的關愛。而熱愛自行車運動的極地冒險家林義傑也受邀出席,響應今年台灣河川日主題「愛水鐵馬行」,鼓勵大家用騎自行車這種最健康、最自然的方式親近台灣的河川,感受河川之美。而2009年台灣河川日期盼透過兩位名人的號召,喚醒國人愛護河川的意識,進而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麗河川。水利署署長陳伸賢表示,近年來國內保育團體持續推動環境監督議題,也提升民眾之生態環境保育意識,民眾對營造自然水邊環境、親水遊憩空間、生態工程之實施成果有高度的期待及多元性意見。河川環境營造計畫之實施,可達到階段性的加強重要河川防災減災功能,確保受保護區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並可以復育河川生態環境,營造親水、休閒、遊憩及美化河川環境,對社會環境、國家整體經濟之繁榮助益很大,關係國家之發展至為重要。 記者會最後也由水利署署長陳伸賢、河川大使馬修連恩與極地冒險家林義傑,共同於愛水行動版簽署上自己的名字,宣示加入守護河川、珍惜水資源的行列,號召全民加入這次的愛水行動,一同為了守護珍貴的台灣河川而努力!陳伸賢宣布2009台灣河川日「愛水鐵馬行」系列活動正式開跑!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