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2, 2006

【水與文化】淵源流長‧【人與河川】密不可分

(1)從「文明與文化」的觀點而言,歷史文明萌芽緣自河川流域文化,舉凡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倫兩河流域、印度恆河流域及中國黃河流域,人類文明乃起源於河川。事實上,文化就是生活。沒有水,就沒有河川;沒有河川,就沒有文明;沒有文明,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人類!我們更可以確切地說:「沒有水,就沒有未來(No water, no future.)」。

(2)由都市發展的脈絡來說,世界各國聞名的大都市大多以河口、港灣或水岸為發展的起點,遠自歐洲英國倫敦泰晤士河、法國巴黎賽納河、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義大利威尼斯、美國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近在亞洲的上海、東京、香港,水岸是都市發展的軸心。以台灣來說,從台灣早期的「一府二鹿三艋舺」港埠風華,台南安平港、彰化鹿港、台北淡水河艋舺及大稻埕,伴隨港埠開拓而演變的都市發展史,都離不開河川與港口,人與河川的關係。

(3)以台灣產發展的過程來看,從台北塯公圳(現在新生南路)、桃園大圳、台中葫蘆墩圳、彰化八寶圳、嘉南大圳、屏東曹公圳、台東卑南大圳等等灌溉圳路的開發,到現代水庫、攔河堰及聯通管路等水資源供應設施的興建,在在顯示人與河川、水與文化(明)、都市及產業演變等人類文化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論從哪個觀點都足以說明了水與文化深遠而濃厚的淵源。

Wednesday, June 07, 2006

回應「河川日談海岸」

對95年6月6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河川日談海岸」一文,回應說明如下:

本署為何推動台灣河川日?

本署基於深度的文化思維(deep thought)、全球視野觀點(global view)及在地經營行動(local through),愛河護川,珍惜水源,人人有責,期望台灣河川日的愛護河川活動,能繼「拒抽二手煙」及「垃圾分類」兩大全民社會運動之後,成為第三個全民的社會運動。同時,希望透過台灣河川日活動讓民眾共同省思水與文化的淵源,並重建人與河川的關係。今日河川水環境問題,是目前台灣刻不容緩的課題,應該獲得社會的高度重視,並遠勝過對於政治議題的關注。因為,人類在面對21世紀的水文環境保護問題的關鍵時刻,沒有水,就沒有河川;沒有河川,就沒有文明;沒有文明,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人類!我們更可以確切地說:「沒有水,就沒有未來(No water, no future.)」。因此,本署呼應世界環境日、2006年世界水資源日「水與文化」議題,喚起民眾對於河川環境保護的意識,與世界潮流同步並與先進國家加拿大河川日(每年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日本河川日(每年7月7日)及聯合國的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接軌,該署自2006年起推動成立屬於台灣的河川日,特別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水利節、工程師節(6月6日)的前夕,宣告台灣河川日活動正式開跑!

本署對於海岸復育及環境營造的基本做法

本署於本島常遭潮浪災害海岸保護率已達97%以上,沿海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已獲得相當程度保障,也間接促成海岸地區的繁榮,可謂已完成「海岸防護」的階段性任務。然而就海岸復育與整體環境的改善而言,仍有甚多工作有待完成。本署為使各項防護措施發揮防災功能,以遏止國土繼續流失,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改善沿海地區環境、維護海岸景觀、營造海岸親水遊憩空間。遂依據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自93年度起即規劃推動「海岸環境營造計畫」,辦理海岸監測與調查、規劃研究、海岸復育及環境改善工程、海岸管理維護等工作,目的在於保障沿海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海岸生態系統、創造生態教育場所、改善海岸環境、營造海岸景觀、提供民眾親水、休閑空間,保障社會經濟建設成果。

以恢復天然海岸為目標,以海岸環境復育及改善為手段,追求工程安全防災與環境生態平衡

根據調查及初步統計台灣本島自然海岸線長度佔全省海岸與人工海岸線長比例各占一半,本署遵循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並回應環保團體的看法及期許,未來本署對於轄管的海岸範圍,將以恢復天然海岸為目標,以海岸環境復育及改善為手段,追求工程安全防災與環境生態之平衡。本署近三年統計資料顯示,「海岸環境營造計畫」工作的重點著重在海岸環境整體的復育與改善,除了以安全防災為目的的離岸堤及潛堤外,並進行景觀改善、紅樹林復育及親水海岸設施,已逐年減少堤防新建工程,甚至不再新建堤防,明顯降低人工化混凝土工程施做,避免對於海岸資源的破壞與生態的擾動,恢復天然海岸的自然生機。此外,為了避免政府資源的投資浪費與閒置,本署除了提供94年度已完成台灣本島之海堤設施GIS資料庫,供營建署核對監測及管控使用外,並考量事前防制,以減少人工設施物及違規取締等事項,建立事前審查機制及事後監控。

展望未來,本署期望透過台灣河川日,一個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生態的行動紀念日,建立一個介於生態環保及水利工程間溝通理念的平台,進而擴展至整體海岸水環境的領域,並探討台灣海岸環境所面臨的問題,讓全民共同省思土地與海洋的關係,並回歸河川海岸環境生態要求的基本面,以師法自然為法則,解決水岸環境問題為導向,做到真正的退地還水,與水和諧共存共榮,達成水利工程專業化、河川海岸環境自然化的理想目標。

Tuesday, June 06, 2006

6月6日「台灣河川日」‧尋訪美麗水家鄉


重新看見一條河-水與文化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首熟悉的兒歌,勾起了多少追憶的情懷….曾幾何時,一條條河川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面貌,而見不到昔日的風采;人們往往忘了種下什麼因,就得到什麼果。當我們在生活中看不到河時,您就也忘了那條滋養我們生命的河了。想想人和水如何共處吧!

深度思維(Deep Thought)-思考河川水環境

亙古以來,河川就是我們最原始的故鄉,也是生命的源頭;歷史見證了世界上許多古老的文明都是從一條河流開始,可以說,由人類的群居形成聚落,乃至於都市的發展,絕大多數與河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多年以來,水域生態的惡化,使清淨的河川成為我們對於自然環境最終的渴望。
你相信地球上有一天會面臨嚴重缺水、甚至可能爆發『水的戰爭』?

全球觀點(Global View)-呼應世界河川日

河川日( Rivers Day )源起於1980年加拿大卑詩省的地方性河川保育活動。繼加拿大政府於2003年推動全國性的加拿大河川日(Canadian Rivers Day)後,聯合國於去年決定: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週日訂為「世界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它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共同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生態的活動紀念日。經濟部水利署順應世界潮流,為「台灣河川日」(Taiwan Rivers Day)催生,請大家一起來愛護河川,也讓台灣更積極扮演身為地球村一員的角色,參與國際性議題,讓台灣與世界同步!從追求河川的新貌開始,與世界接軌。

在地行動(Local Through)-啟動新河川運動

人與河川的和諧關係,是可以重建的。
6月6日「台灣河川日」-保護河川的一個活動紀念日,它是屬於我們大家的。邀請您共同關懷我們生活的切身問題,參與我們的相關活動:
•活動識別圖案(LOGO)徵選及設計票選(網路)、一起來建立台灣河川影像(照片)資料庫(網路)
•「水與文化」講座:莊永明、康原先生主講(6/11、6/24),引領您用心去感覺
屬於鄉土的、河川的情懷。
•嘉年華活動:6/17、6/18(星期六),於台北縣二重疏洪道之陽光運河旁運動
公園。
•「世界河川日在台灣」國際交流活動:9/24(星期六),於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

依賴水源的人們!善待河川,就是疼惜生命;疼惜河川,也就是疼惜我們最重要的命脈。
守望大自然的資源,讓我們從親近河川、瞭解河川開始。讓我們重新看見那一條河,聽聽那熟悉的水聲,貼近河川的自然脈動吧!
愛河護川,珍惜水源!

專屬網站:http://RiversDay.hy.ntu.edu.tw(可由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連結或入口網站搜尋台灣河川日)

照片:台東卑南溪利吉右岸小黃山 攝影‧陳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