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07, 2006

回應「河川日談海岸」

對95年6月6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河川日談海岸」一文,回應說明如下:

本署為何推動台灣河川日?

本署基於深度的文化思維(deep thought)、全球視野觀點(global view)及在地經營行動(local through),愛河護川,珍惜水源,人人有責,期望台灣河川日的愛護河川活動,能繼「拒抽二手煙」及「垃圾分類」兩大全民社會運動之後,成為第三個全民的社會運動。同時,希望透過台灣河川日活動讓民眾共同省思水與文化的淵源,並重建人與河川的關係。今日河川水環境問題,是目前台灣刻不容緩的課題,應該獲得社會的高度重視,並遠勝過對於政治議題的關注。因為,人類在面對21世紀的水文環境保護問題的關鍵時刻,沒有水,就沒有河川;沒有河川,就沒有文明;沒有文明,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人類!我們更可以確切地說:「沒有水,就沒有未來(No water, no future.)」。因此,本署呼應世界環境日、2006年世界水資源日「水與文化」議題,喚起民眾對於河川環境保護的意識,與世界潮流同步並與先進國家加拿大河川日(每年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日本河川日(每年7月7日)及聯合國的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接軌,該署自2006年起推動成立屬於台灣的河川日,特別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水利節、工程師節(6月6日)的前夕,宣告台灣河川日活動正式開跑!

本署對於海岸復育及環境營造的基本做法

本署於本島常遭潮浪災害海岸保護率已達97%以上,沿海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已獲得相當程度保障,也間接促成海岸地區的繁榮,可謂已完成「海岸防護」的階段性任務。然而就海岸復育與整體環境的改善而言,仍有甚多工作有待完成。本署為使各項防護措施發揮防災功能,以遏止國土繼續流失,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改善沿海地區環境、維護海岸景觀、營造海岸親水遊憩空間。遂依據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自93年度起即規劃推動「海岸環境營造計畫」,辦理海岸監測與調查、規劃研究、海岸復育及環境改善工程、海岸管理維護等工作,目的在於保障沿海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海岸生態系統、創造生態教育場所、改善海岸環境、營造海岸景觀、提供民眾親水、休閑空間,保障社會經濟建設成果。

以恢復天然海岸為目標,以海岸環境復育及改善為手段,追求工程安全防災與環境生態平衡

根據調查及初步統計台灣本島自然海岸線長度佔全省海岸與人工海岸線長比例各占一半,本署遵循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並回應環保團體的看法及期許,未來本署對於轄管的海岸範圍,將以恢復天然海岸為目標,以海岸環境復育及改善為手段,追求工程安全防災與環境生態之平衡。本署近三年統計資料顯示,「海岸環境營造計畫」工作的重點著重在海岸環境整體的復育與改善,除了以安全防災為目的的離岸堤及潛堤外,並進行景觀改善、紅樹林復育及親水海岸設施,已逐年減少堤防新建工程,甚至不再新建堤防,明顯降低人工化混凝土工程施做,避免對於海岸資源的破壞與生態的擾動,恢復天然海岸的自然生機。此外,為了避免政府資源的投資浪費與閒置,本署除了提供94年度已完成台灣本島之海堤設施GIS資料庫,供營建署核對監測及管控使用外,並考量事前防制,以減少人工設施物及違規取締等事項,建立事前審查機制及事後監控。

展望未來,本署期望透過台灣河川日,一個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生態的行動紀念日,建立一個介於生態環保及水利工程間溝通理念的平台,進而擴展至整體海岸水環境的領域,並探討台灣海岸環境所面臨的問題,讓全民共同省思土地與海洋的關係,並回歸河川海岸環境生態要求的基本面,以師法自然為法則,解決水岸環境問題為導向,做到真正的退地還水,與水和諧共存共榮,達成水利工程專業化、河川海岸環境自然化的理想目標。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